“水是生命之源、生產之要、生態之基”。國家發展與水緊密相關,城市發展亦如是。“半城山色半城湖”的惠州,母親河東江之水蜿蜒流淌,潤澤子民,這座有著千年歷史的文明城市,因水而興,生生不息。
建成后的潼湖水廠首期工程全景。
開展“供水服務進社區、進農村”活動。
水廠設備檢修。
建設中的潼湖水廠首期工程。
“一戶一表”改造后的小區。
▲2017年12月,X199線汝湖至仍圖段供水管道施工。
▲檢修安防系統確保水廠安全。
1962年,從橋西水廠(惠州市供水有限公司的前身)誕生的那一刻起,惠州供水就以鏗鏘的步伐,拉開了公司發展的序幕。1988年,惠州設地級市,惠州供水乘勢跨越,經過幾代供水人的艱苦創業、奮發拼搏、無私奉獻,惠州供水由小到大,由弱到強,譜寫了一曲波瀾壯闊的水之贊歌。
五十六載激情歲月,五十六載光輝篇章。目前,惠州供水已鋪設DN100以上供水主管道1200多公里,服務范圍擴展至惠城區(中心區)和仲愷高新區,供水范圍東起平潭、西到潼湖、北起湯泉、南至永湖,方圓370多平方公里,肩負著惠城區、仲愷高新區及周邊鄉鎮150多萬人口的生活及經濟建設用水重任,在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。
艱苦奮斗
三十載跨越發展保供水
1987年以前,市區日供水能力僅為6萬噸,由于管徑小、供水量不足,市區部分區域如下角、南壇等用水還是很困難。由于產能有限,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用水需求,供用水矛盾日益突出,增建新的自來水廠迫在眉睫。1988年,橋東水廠二期4萬噸/日工程建成投產,至此,市區供水能力增加至10萬噸/日。
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前期,惠州大力引進外資,迎來第一次“黃金發展期”,實現了工業起飛。外商入駐最基本的要求是“三通一平”(即水通、路通、電通和場地平整)。市供水公司抓住時機,辦實業、打基礎、鋪管道,大力發展供水事業。1993年,建設完成18萬噸/日的河南岸水廠;1994年,又擴建橋東水廠三期4萬噸/日工程。至此,惠州供水的供水能力達32萬噸/日,供水規模躋身中型企業行列。
1994年,惠州供水開始建設江北水廠,首期和二期工程分別于1999年和2008年竣工投產。2008年,惠州供水的日供水能力達到70萬噸/日,供水規模躋身大型一類企業行列。
2010年,隨著行政區劃的調整,仲愷高新區迎來了“二次創業”的重大發展機遇。為保障仲愷高新區供水的需求,加快建設南部水廠迫在眉睫。2014年7月,總投資6.13億元、首期供水能力20萬噸/日的潼湖水廠建成投產,包括潼湖在內的市區南部用水問題得以有效解決。至此,惠州供水的供水能力達到90萬噸/日。
從1987年以前的6萬噸,增加到2008年的70萬噸,再到2018年的90萬噸,惠州供水的日供水能力在30年間增長了15倍。超前于城市的發展步伐,為惠州市“南進北拓,東西延伸”的城市規劃提供了有力的供水保障。